触屏版

“看乐投米兰”补记

时间:2015-10-10 09:14 来源:乐投米兰网 0 缩小 放大 正常
0

  何申

  9月上旬“中国作家看乐投米兰”的活动影响不小,除了报纸电视让这些名家露面,几天里走到哪里被认出来或与文学爱好者相遇,也是合影签字,好不热闹。

  这次请的人一是有名气。不能说总红,但起码曾在当代文坛红火过,一提多为人知道。像舒婷,我观察写诗的年轻人一说她来了,都眼睛发亮,背诵她的《致橡树》,争着一起照相;蒋子龙更不得了,《乔厂长上任记》哪个不知谁个不晓;天津的肖克凡,可能有点陌生,但张艺谋拍的《山楂树之恋》,他是电影编剧;梁衡当过《人民日报》副总编,善写大散文,十年前写瞿秋白家乡的《觅渡、觅渡,渡何处》,极棒,如今我还记得。这几年他写“树系列”,要写一百棵,每棵都要有厚重的故事衬托,去年“中国作家看兴隆”他写了一棵,现在已写十多棵。我们逗他,说按这速度写到一百棵都一百岁了,有长寿效应。到兴隆一看空气这么好,他和北京几人先看起了房子,“在北京少买十平方米,在兴隆能买套房”,梁衡买了两套,这次来转天就交钥匙,他自言变成半个乐投米兰人了……

  话说回来,这次请人,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,即来者得是近年写散文随笔的高手。作家也分类型,有人写长篇很顺,下笔万言,满脑子故事。可让他冷丁写一篇三千字的随笔,纪实的,兴许一时半会就顺不过劲来。这次来的像柳萌、肖复兴、叶延滨等等,眼下随笔发得可哪都是,正所谓正值写这类文章的高峰期。

  此次看罢写好了,人家自己就会在大报大刊发表,不用咱操心。咱是“地主”,只管秋后汇总收粮,编一本名人写乐投米兰的书,实在是太合算了。否则你找个人写一篇往《人民日报》投稿,很难发表。

  去年“中国作家看兴隆”,搞得很成功。邀我也去,随后我第一个在《人民日报》副刊发了《又见青松岭》,又为《作家文摘》转登。到八月底,光是有记录的,我今年在外都发了一百多篇散文随笔了。说来也不容易,挺大岁数,不用扬鞭也奋蹄,天天都在写,两天成一篇,是新常态。为个啥?稿费?没多少,在咱《乐投米兰日报》发“老何妙文”,一篇才25元,邻居笑道不如打麻将!可不是嘛,但写东西的人就这样,一听读者说爱看,得,回报乐投米兰回报读者,没稿酬也写。

  这次请了14位作家诗人,来了13人,有一位都要出发了,又有事没来成。也就是说,这活动看似简单,实则办起来难度不小。市委宣传部、市文联从领导到具体的工作人员,都尽心尽力。作协主席刘福君更是倾注全力,对我就是提前一个月打招呼,让把时间安排出来。请蒋子龙等,又请柳萌出面几番敲定,稍一疏忽,人家去了别处,等于你把饭订了,客人却没请来,那就窝囊透了。

  咱们这次弄得挺好,客人来得齐,“饭菜”准备得丰盛,从北京接来先看金山岭。观长城心旷神怡,吃金山岭烤羊个个叫绝;再看大佛寺和小布达拉宫、避暑山庄,我还陪关仁山几人坐索道登棒槌山。再去雾灵山,最后去刘福君的老家诗上庄。福君专门杀个猪做全猪宴请大家“晚饭”。中午在县里吃饭时,福君先低声发出警告:不许喝白酒不许多吃!给晚上留着肚子。众人多听话,但肖克凡和谈歌使坏,成心假装猛吃,福君就瞪眼,谁多吃就瞪谁。下午到诗上庄,一看那小村如诗如画,都陶醉了。然后就有香喷喷的煮棒子,都啃个多半饱,说晚上要吃不动了。可没想到一上菜,面对肉香,个个又食欲大开。上来蒸肉条时,蒋子龙挑战舒婷:你吃一片我干一盅。舒婷一个福建女子,家住鼓浪屿,与琴声与海风相伴,文文弱弱的,能吃咱北方的大肉片子吗?都以为不行。谁知舒婷夹起一片就放进嘴里美美嚼起来,子龙随后就干了一大盅,众人惊赞。

  夜幕降临,在村里的空场上,村民们朗诵诸作家、诗人的作品,又唱刘福君作词王立平作曲的《我的诗上庄》,歌声在山里久久地回荡,回荡……

(编辑:李冉)

关键词: 乐投米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