触屏版

两位“莫理循”

时间:2016-07-04 10:11 来源:乐投米兰网 0 缩小 放大 正常
0

  何申

  本报6 月6 日刊登了徐原、陈建强二人撰写的文章《〈热河相册〉中的发现》。读后很感兴趣,想接着说点相册之外的事。

  文中提到的拍摄者是一位外国女士——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海达·莫理循女士。莫理循这个姓,让我想起一个人,即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乔治·莫理循。

  两位莫理循,他们是什么关系?

  乔治·莫理循(1862 年2 月4 日—1920 年5 月30 日),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,1897 年任《泰晤士报》驻华首席记者。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外国记者和西方的中国问题权威。1912 年底,乔治·莫理循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。

  乔治·莫理循在清末民初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事件,他对中国的感情 非常复杂:一方面,作为英国人,他本能地会站在海外列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;另一方面,作为雇员,他又努力想帮助中国政府摆脱政治和经济危机。他对当时的中 国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,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,旧时就叫莫里循大街,他的家就在这条街上。

  那么,海达·莫理循与他是什么关系呢?原来,海达·莫理循旧姓哈玛尔,1908年出 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,毕业于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,后应聘北京东交民巷的阿东照相馆任经理,在中国一住十三年,拍摄了大量的照片。1940 年,乔治·莫理循的二儿子阿拉斯泰·莫理循(出生在北京)返回北京,与海达相识。数年后,他们再度相聚并且结婚,海达随了夫姓。

  也就是说,海达·莫理循是乔治·莫理循的儿媳妇。只不过海达随夫姓时,乔治已过世20 年了。

  再有一件事是,海达1933 年到达北京,在此后的五年里,海达经营的这家德国照相馆,客户多是驻华外交官和在京的外国人,生意很红火。1936年10 月底,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·斯诺带着他的十几本日记和笔记还有30 个胶卷悄悄回到北平,让夫人将胶卷拿到阿东照相馆,是海达冒着风险亲手冲洗出来的。这些照片中,就有那张著名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黑白标准像——《毛泽东 在陕北》。

  对乔治·莫理循,史料归纳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:

  他以亲历者的身份,利用《泰晤士报》向西方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了北京的“义和团事 件”,认为一些西方传教士不尊重中国人感情是整个事件的重要起因,驱散了妖魔化中国的舆论迷雾;他利用《泰晤士报》的版面,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 动,促成了“日俄战争”,以至当时的国际舆论把“日俄战争”称之为“莫理循的战争”;他与端纳合作,抢先把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的丧权辱国的“二十一条” 外交密件偷盗出来,泄露给外部世界,将日本想灭亡中国的阴谋大白于天下;他力劝中国加入“协约国”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,他认为“协约国”一定能胜利,胜利 后,中国就可以参加“和会”,中国就可以在“和会”上要求废除与战败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;他任《泰晤士报》记者时极力向西方世界吹捧袁世凯,而作为袁世凯 的政治顾问又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等……

  对乔治·莫理循这个人物,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。但海达·莫理循却无需“研究”,她拍摄的北京、保定、南京以及乐投米兰等地大量的老照片已被后人看重与采用。只是人们饶有兴趣地看了照片后,却往往忘了看清作者是谁。

  不过,一对未曾见过面的公公儿媳,在上一个世纪的前半叶,在中国,真的是很出名的。

(编辑:李冉)

关键词: 莫理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