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九江
2019年10期《中国作家》刊登的报告文学《雾灵丰碑》,我认为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,读后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甜蜜之感,却有催人如梦初醒的苦辣刺激,它是没有精美包装的钙质食品,它是一目了然的指路明灯。作者孙建军的创作意图是明确的,创作态度是严谨的,创作热情是旺盛的,创作途径是艰辛的,创作风格是纯朴的,创作成果是丰硕的。正如李春雷在“推荐人语”中所言“雾灵山的命运和一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,而守望在峰顶上的两代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,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了‘高山为家,广电为业,艰苦为荣,无私奉献’的精神”。文中的五个篇章像五根手指,伸出去抓到了问题的关键;攥回来,形成了主题拳头。揭示开社会的档案,透视出时代的真谛,展现着平民的灵性,使人肃然起敬!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主题教育充实进响当当的范例和最新版本鲜活的教材。
文章一开始,选用已故诗人徐国志的经典作品为题记,“2118不是数字/是海拔/不是海拔/是高度/不只是高度/是情怀。”独具慧眼的借题发挥,使其产生出“助推器”和“卷扬机”的双重作用。画龙点睛般地将调门抬起来,给接下来的文字赋予了“引领”和“统筹”的功能,让这个群体有了苦与乐的燃点,有了知与行的统一。正如孙建军在第二章里提到的“05转播台第一代人的荣誉观、不属于某个人,属于一个时代、属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,物质和精神不能等同。物质的匮乏绝不等于精神的匮乏,物质的丰富也不等于精神的丰富。”这群人的“特质”和“潜能”,是在特殊环境中提炼的,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,既普通又精明,既平凡又神圣,他们的足迹像闪光的铆钉,镶嵌在雾灵山这座丰碑上,光天化日,世代永恒。我这篇小稿的题目为什么叫“诚心”更比“匠心”贵呢?因为我感觉《雾灵丰碑》这部作品,如果说“报告”的是“真实内容”,“文学”是“表现手法”的话,那么此文的价值就在于令人信服的事实和真真切切的故事,一个瓷娃娃、布娃娃或者是电子娃娃,一按也会发出各种声调和音响,但它毕竟不是“人”。优秀的表现手法不是在“匠”上下功夫,花拳绣脚,掩人耳目,刻意去添油加醋的虚构,而是在“真”字上动脑筋,用炉火纯青的热度去温暖和感动每位读者。这种雕刻的偶像,没有偷工减料,没有藏金埋银,更产生磁性,更引人入胜、提炼的警句更高屋建瓴,更不断增值。真正发挥出教育、引领、鼓舞和鞭策的效应。
雾灵山有着鸟语花香的美境,有着泉水叮咚的旋律,有着树木葱茏的秀丽,有着动物出没的奇观,有着十八潭、仙人塔的旅游景点,有着莲花池的古老传说和现存的鲜活故事,但作者没有在这些方面去装腔作秀,施展自己的才华,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,而是紧紧抓住所要表现的主题,从谋篇布局到间架结构,从修辞语法到遣词造句,没有利用夸张的手法去炫耀,利用浪漫手法去拔高,利用才艺的智能去塑造,利用娴熟的匠功去着色,而是在相互链接的20个段落中,把几十位真名实姓的两代创业者艰苦卓绝的贡献历程,坚定意志和聪明才智,在不可能中创造出可能,在难以想象的煎熬中承受考验,为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,是雾灵山两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。赵海的打油诗“离山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,三步一喘气,四季穿棉袄”是对雾灵山顶的绝妙概括。就是在这样典型的环境里成长出一批典型的英雄。90岁的窦培田老人,参过军、立过功。从灯红酒绿的大上海,来到沙石乱滚的穷山沟;从气候四季宜人的中原,来到夏热冬寒的塞北,他的行动坐卧、言谈话语,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的纯洁党性和所具备的世界观与方法论,构成了他们强健人生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。正像窦培田殷殷叮嘱晚辈所言“05精神不能丢啊!我整整活了90年,深深懂得一个道理,不管个人、国家还是民族,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奋斗精神,光会享受不行啊!”这些跨世纪老人把接力棒传下来了,我们怎样接?这确实是一种考验。作者孙建军不但要采访这些典型、书写这些典型、树立这些典型、总结这些典型,而且学习这些典型、效仿这些典型,他的学风和文风之所以这样求真务实,之所以这样实事求是,是与这些典型的示范分不开的。要想感动读者,首先感动自己!文中任永利的死里重生,龙庆生的特殊婿礼,胡秀英的不让须眉,陈克军的科研成果以及12个人组成一支抢救生命的队伍,抬着80公斤重的朱德华,在深雪中跋涉,与死神赛跑,这一宗宗催人泪下,感人肺腑的场面不是凭借灵敏的构思杜撰的、而是像家用摄像镜头拍下来的一样逼真,让人如临其境,心悦诚服,这群人为什么这样以苦为乐,以苦为荣,作者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,就是现在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体教育的内容,就是把为民族谋复兴,为人民谋幸福视为己任,才敢于担当、才舍生忘死、才日夜拼搏,才彪炳史册,作者通过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采访,通过对著名诗人刘章成才之路的追踪。通过对广播电视频道信号播撒和覆盖在宇宙空间,再普降成春雨、惠及百姓所产生的积极效应,通过对雾灵山周边“两个文化”建设的促进实例,找到了“动机”和效果的统一,链接了“初衷”与“归宿”的整体。给出了“奋斗”和“享受”的答案,阐述了“精神”与物质的转化,所以我断言,这篇报告文学必将在社会上不断发酵,至于所产生出的积极的影响会达到什么程度,是我难以评估和预料的。
-
无相关信息
和合乐投米兰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乐投米兰日报”、“来源:乐投米兰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,版权均属于乐投米兰日报社和和合乐投米兰网所有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乐投米兰日报”、“来源:乐投米兰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并自负相关的法律责任。
3.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和合乐投米兰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