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文明树新风

首页 > 新闻 > 县区新闻 > 营子

鹰手营子矿区——古老的太阳之城

时间:2014-10-15 08:33:49  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 放大 缩小 默认

  核心提示

  城市如人,要有底蕴才显厚重。鹰手营子矿区(以下简称鹰城)有着厚重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,最为突出的是以清皇家猎鹰为代表的“皇家文化”,还有以铜铁开采、冶炼和煤炭开采为代表的“工矿文化”。这两大特色文化交相辉映,是这座城市发展内在的精气神,也是吸引外界的魅力之魂。因此,深入挖掘和弘扬这两大特色文化,对于传承鹰城的历史文脉,铸造城市的文化品牌,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,都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
  这里历史悠久。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、新石器时代、商周至辽金时代皆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,战国时期的燕国最大铜冶炼基地就坐落在寿王坟镇,直至西汉早期铜冶炼的生产一直都在进行,现存有当时规模较大的铜冶炼遗址;有明朝大将常遇春征元还师暴卒于此的衣冠冢遗址;清朝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动工兴建乐投米兰避暑山庄,开辟皇家猎苑,把鹰手营子(古称闷葫芦场)作为皇家的驯鹰场,因其为鹰手(专司驯鹰的人)的营地,故得名“鹰手营子”。

  这里环境优美。早在清朝时期就作为清东陵后龙皇家禁地,森林植被保护较好,加上近几十年的植树造林,目前森林覆盖率达65.68%。周边山峦叠嶂、地势险要,自然景观独特,是理想的避暑、休闲、观光、旅游场所。

  这里位置优越。濒临北京、天津、唐山、秦皇岛、乐投米兰,是旅游潜在和基本的客源市场。交通便利,京承铁路、国道112线、省道358线经此穿过,距承唐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,修建中的京沈客运专线、张唐铁路交汇于此,距兴隆县雾灵山、潘家口水库、避暑山庄、清东陵景区都不过百里,由以上城市、景区到该区路程均在1小时以内。

  四方洞古人类文化遗址——河北省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

  鹰城多山,山中更是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。境内现存的四方洞遗址,面积约44000平方米。1988年,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,共同对遗址进行了发掘。1993年7月,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四方洞遗址是河北省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,它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内蒙古以及东北等地的重要的古人类活动地点,是研究燕山南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存。该遗址系一处洞穴遗址,分南北两个支洞,从上到下两个文化层,共出土石器575件,动物遗骨1765件。从出土遗物看,两个文化层中的石制品形态特征和打制技术大同小异,只是上层文化少数标本体现出更稳定、更成熟和更有控制力的加工迹象,说明两文化有相承关系。经碳14年代测定,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-4万年。“四方洞古人类文化遗址”现已经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寿王坟铜冶炼遗址——郭沫若认定的西汉时期铜冶炼遗址

  寿王坟镇冶铜文化历史由来已久,原寿王坟铜矿是该区“一五”期间建成的国有重点企业,其铜矿采矿业的开采有考证的能推溯到西汉时期。经省、市文物部门考古挖掘,寿王坟镇发现数条地下采空区遗址、厚度达两米的冶炼过的矿石残渣和冶炼焦渣文化层遗迹、锤奔、亚腰石锤和铁锤等铁制生产工具及冶炼出的刻有文字的铜锭若干,经郭沫若先生鉴定,该遗址出土的器物为战国时期燕国至西汉早期时代。该遗址位于寿王坟镇北山坡,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。遗址现存矿坑、造矿场、道路、冶炼场及居住址。遗物主要有铜饼,上刻“东六十”、“东五八”、“东五四”、“西六十”、“西三五”、“西五三”、铁锤、钎子、小铁刀、铁带钩、残铁锄、陶罐、陶豆等,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冶铜情况具有重要价值。195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2003年,发现了大南梁冶炼遗址。该遗址在寿王坟铜冶遗址西侧,寿王坟镇郑家庄村龙潭沟西南的山坡上,整体坡度东西200米,南北200米的范围内,皆有冶炼残渣分布,同时,在山的中部和下部分别有两堆总量约为100吨左右的炉渣,炉渣中伴随有夹沙泥质绳纹、网络纹、弦纹等陶片,这些陶片纹式多样,器形以直腹居多,也有泥质夹沙灰陶筒瓦。从遗址中发现的炉渣、陶片及灰烬层上分析,此遗址时代应为战汉时期。尤为珍贵的是该遗址其文化层保留较好,对今后进一步研究、了解古冶炼技术方式、方法等有重要价值,同时,把寿王坟治铜历史推前了几百年。除了上述两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价值的遗址外,还有郑家庄村东北2华里的6亩地遗址、吴家沟东南0.3华里的吴家沟口遗址以及罗圈沟村东南0.2华里的北大地遗址。在遗址中有唐朝时期在古洞沟和龙潭沟用土法开采冶炼的痕迹。一座座遗址如一张张胶片记录着历史,处处彰显着青铜文化和远古文明的光芒。

  寿王坟——因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而得名

  在群山之中,醒目的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雕像树立在寿王坟镇文化广场之上。相传,在明朝推翻元朝后,明太祖朱元璋命常遇春率兵9万,任命其外甥李文忠为常遇春的副手(偏将军)开赴塞外,追击元军。《明史纪事本末》记载,常遇春率大军曾经“鹿山岭”(今芦儿岭,在遵化北),“过会洲”(今平泉会州城),“进攻大兴洲”(今隆化县城北),最后进攻元上都(在今内蒙古正蓝旗),大破元军,战果辉煌。《明史,常遇春传》记载:“师还,次柳河川,暴疾卒,年仅四十。”是说常遇春率军凯旋途中,突然得了暴病,死在了柳河川。此事震惊三军,偏将军李文忠一面火速将噩耗报告给远在南京的皇帝朱元璋,一面在常遇春暴卒之地附近搭起一座“寿堂”,进行吊唁活动。魏晋陆机《挽歌诗》中有“寿堂延魑魅,虚无自相宾”,把祭祀死者的地方叫“寿堂”。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常遇春暴亡的消息,扼腕叹息,悲痛至极,追封常遇春为“开平王”,命将其遗体运回南京,赐葬钟山(紫金山)。常遇春的遗体运走时,李文忠命人将常遇春的一些遗物,埋葬在“寿堂”之处。这座类似衣冠冢的坟墓,被称为“寿堂坟”。

  600多年过去了,常遇春之墓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下面的山麓中保存。留在柳河川的常遇春“寿堂坟”坟丘也一直保留至今(现处在寿王坟镇郑家庄东南1.5公里)。清初,关里的老百姓纷纷到柳河川落户谋生,“寿堂坟”附近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,村名便称为“寿堂坟”。“寿堂坟”叫来叫去,在清朝至民国年间,就被叫成了“寿王坟”。今天,寿王坟是鹰城的一个镇,即寿王坟镇。

  鹰手营子——以清皇家猎鹰为代表的“皇家文化”重要传承地

  历史的车轮进入清朝,康熙二年(1663年)以昌瑞山(原名凤台岭)为界,将清东陵境域方圆几百里范围划分为“前圈”和“后龙”两部分。前圈是清东陵陵寝分布的地方,面积48平方公里,以围墙为边界标志;后龙是风水区域,昌瑞山以北的兴隆、鹰手营子(时属遵化县的特别区)的金扇子、四方洞等被划为后龙皇家禁地,主要以木桩和界石为界标。

  “后龙”区域圈定后,清政府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开设了两条火道,即内火道和外火道,就是今天人们说的防火隔离墙。具体说,内火道就是在“后龙”风水区域内的东、西、北三面开割一条宽30丈(约合91米)、长41公里火道。东线在今八卦岭、挂兰峪境内,西线在今天南双洞境内。雍正、乾隆年间,3次将“后龙”风水禁区范围向北扩展,开割外火道。外火道宽约20丈(约61米),长160公里,主要以木桩为边界标志,木桩分为红、白、青3种颜色,沿火道内侧每公里埋设红桩6根,160公里共埋设960根,严禁采樵。后来,在红桩大道以外选扼要之处安设界石,有一块界石就立在北马圈子镇金扇子沟口。传说,有一个负责保护风水禁地的清政府官员叫护林官,带着属下沿火道视察,走到现在的金扇子沟口又累又热,坐在界石边摇扇歇息,随手把扇子放在界石旁,当他歇够起身走出很远后,才发现扇子落在歇息处。于是,派人寻找,拿到扇子后,为了记住这个地方,他给起名为金扇子,这就是金扇子村名字的由来。金扇子是不是用金子制作的扇子,从刚才的故事中得知,金扇子之“金”一是代表皇权至尊,二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高贵,与扇子的材质是否为金子无关。为确保禁地区域的安全,在埋设红桩、界石之后,又沿外火道20丈外另立白桩(本色木桩)960根与红桩相对。这些白桩与火道界石依次连接,界石上写着“风水外界”4个字。红桩为内界,白桩为外界。又距红白桩5公里设立青桩300根。其中,光在老厂子南边地界内就增设青桩34根。到了道光年间,红桩火道围墙245公里,青桩527公里。

  禁地圈定后,禁区内的居民被驱赶迁移至火道边界以外居住,边界以内严禁耕种、栽果、植树、埋坟、用火、打窑烧炭、采矿、砍伐树木、私挖药材、狩猎等。自清朝康熙二年(1663年),划为后龙皇家禁地,到民国四年(1915年)禁地开封,经过254年的封禁,鹰手营子区域内方圆百里古树参天,山清水秀。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在它的东面有两条自南向北的溪流,水清见底。雨过天晴日,两岸正春风。每逢春夏时节,片片落花顺流而下,波光粼粼,鱼翔浅底,美不胜收。水中随处可见的是“红石板”鱼和“嘎鱼”,这两种鱼都是当地特产,名称也是当地俗称。“嘎鱼”无鳞,一尺来长,鱼鳍坚硬锋利如刀,但肉味鲜美。

  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动工兴建乐投米兰避暑山庄。把围场县辟为皇家猎苑。之后又把闷葫芦场,作为皇家的训鹰场。皇帝让4户驯养猎鹰之人在此落户,并允许在此繁衍后代。作为条件猎户人家需每年定时向皇帝上交一定的猎物作为贡品。在康熙皇帝61年的帝王生涯中,41次到达木兰围场。在狩猎活动中,所用的猎鹰大部分是闷葫芦场的鹰手们训养出来的优等苍鹰。清初,闷葫芦场是鹰手们的营地,故为“鹰手营子”。

 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《鹰手营子传说》也有记录,清朝时候,长城与热河之间,有一个依山傍水十分秀丽的小山村。因为它东西长、南北窄,一头宽一头窄恰似葫芦形状。人们都叫它“闷葫芦场”。那里山峦叠嶂,草木茂盛,是苍鹰聚居的理想之地。康熙皇帝路过此地,一下子便看中了此地。他问随行的大臣:“你们看这里养鹰怎么样啊?”大臣们连忙随声附和道:“好啊,这里距离避暑山庄和皇家猎苑很近,到了骑马狩猎的季节,苍鹰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呀,皇上圣明!”康熙大笑,又问:“你们看由谁来驯化这些鹰呢?”有的说:“鹰可不是好驯服的动物,一定要派有经验的专业驯鹰人才行。”这时,一位大臣胸有成竹地说:“我可以向皇上保举一人,他就是明三大营总督李国祯的后人李凤瑶。”所有人听后都瞠目结舌,纷纷小声议论起来:“那可是明朝旧吏呀,怎可堪当此任?”康熙笑笑说:“凡明朝旧吏,只要拥护本朝法制,均可享受同等俸禄,他的后代又怎么就不能担此重任呢?”“皇上圣明!”那位大臣接下去说:“此人自幼养鹰,熟知苍鹰的生活习性,精通驯鹰的方法,是不可多得的专业驯鹰匠人。他虽为明朝旧吏后人,但只要皇上信得过他,他一定不会辜负圣恩的。”另一大臣接着说:“我还知道清东陵附近的3户人家他们都是当地有名的养鹰匠人,一户姓赵、一户姓边、一户姓李,不如让这4家同居于此,开荒种田,每年给朝廷贡奉些特产,岂不是节约了一大笔开销?”众大臣们个个点头称赞。康熙皇帝也欣然应允:“那好,你们尽快去办吧。”第二天,吏部就将闷葫芦场的20多顷地拨给了李凤瑶家和赵、边、李几家耕种。从那以后,这4家人在此安家落户,开荒种田,尽心尽力为朝廷驯养猎鹰。每年还以优质谷米、山珍野物贡奉朝廷。这里便成为皇家猎苑的专业驯鹰场,也有军营驻扎在这里,此地被百姓口称为“营子”。随着驯鹰手艺的繁荣发展,许多爱好养鹰的人也来此学艺谋生,这里聚集了很多有经验的鹰手。从此“鹰手营子”这个名字就产生了。这个鹰手营子传说的故事历史悠久,人们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世代流传至今。

  鹰手营子向西8公里,有个叫“马圈子”的地方。相传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尔墩(又称窦二墩)曾在此安营扎寨,抗击清军。这里地域开阔,依山傍水,土沃草丰,适于放牧,窦尔墩遂将此辟为放牧战马之地。到了乾隆年间,这个地方成了一处专门为皇家狩猎专用的驯马场,据介绍,从塞外挑选良种马匹,在此地经过驯马师的精心驯化,再由上方委派专人来从中挑选优种马。每年8月份,由本族德高望重之人监护同各种贡品送达朝廷。如今,这个驯马场已是鹰城一个镇,因其位于柳河北岸故名“北马圈子”,该镇有一条主街叫“御马街”。  羿晓明 代明浩 孙连军 何庆新
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延伸阅读

和合乐投米兰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
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乐投米兰日报”、“来源:乐投米兰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,版权均属于乐投米兰日报社和和合乐投米兰网所有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.本网未注明“来源:乐投米兰日报”、“来源:乐投米兰晚报”、“来源:和合乐投米兰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并自负相关的法律责任。

3.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和合乐投米兰网联系。